具體方法介紹
1引水換水
通過周期性的引水、換水,稀釋水中營養(yǎng)鹽和有機物濃度,防止藻類瘋長,改善水質(zhì)。我國的西湖引水工程日取水30萬m。,定期將錢塘江水引入西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西湖水體惡化的趨勢。使用這種方法必須有充足的干凈水源作保證,成本較高。
2水體曝氣充氧
利用自然跌水(瀑布、噴泉等)或人工曝氣對水體復氧,促進上下層水體的混合,使水體保持好氧狀態(tài),抑制底泥氮、磷的釋放,防止水體黑臭。羅固源等圜研究表明,曝氣對藻類生長有抑制作用,夜間曝氣的抑制作用尤其顯著。近年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進行了一定規(guī)模的河道人工曝氣復氧試驗和工程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曝氣充氧動力能耗高,且難以實現(xiàn)根本的脫氮除磷,因此只能作為輔助治理手段。
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解決內(nèi)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通過底泥的疏挖去除沉積物中的營養(yǎng)鹽和其他污染物,減少其向水體的釋放。美國、日本、瑞典等國都進行過底泥疏浚的試驗研究和工程實踐。杭州西湖經(jīng)兩次大規(guī)模疏浚后,與富營養(yǎng)化相關的主要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浮游動物種類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和藍藻比例均有所降低。底泥疏浚的缺點在于工程量較大,效果難以持久,可能破壞原有的底棲生物群落,挖出的污泥易造成二次污染。
4底泥原位處理
包括底泥封閉、底泥鈍化技術,主要是用塑料薄膜、顆粒材料覆蓋底泥,或者往水體投加鋁鹽、石灰等鈍化劑,阻隔、抑制底泥中氮、磷營養(yǎng)元素和重金屬的釋放,從而降低水體中營養(yǎng)鹽濃度。德國的Dagow湖和Globsow湖用硝酸鹽和鐵復合物進行底泥處理試驗,處理前磷釋放量4~6mg/(m•d),處理后幾乎無釋
放。底泥原位處理技術容易對水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破壞,難以保證效果的持久性,受風浪及水流擾動影響較大,工程應用不多。
5機械除藻
利用撈藻船、吸藻泵等機械設備捕撈水面上的藻類,間接去除水體氮、磷營養(yǎng)鹽。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于2001-2002年對滇池水華藍藻進行機械清除,共清除藍藻360.83t(干重),相當于從水體中去除了氮37.33t、磷2.71t、有機質(zhì)200.32t,水體中的重金屬也被部分去除。機械除藻技術的優(yōu)點是能夠快速應付藻類的大面積爆發(fā),操作簡單,沒有負面效應,但只是一種應急補救措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http://www.www.bestschotzproductions.com/gtech_pic/images/images/qrcode_for_gh_7f21ccef0be4_430.jpg)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