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小蝦也能立大功臺灣開發(fā)新污染檢測方法
更新時間:2013-11-15 17:30
來源:臺海網
作者:
閱讀:1120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為了捍衛(wèi)河川水質,臺當局“行政院環(huán)境保護署”(簡稱“環(huán)保署”)開發(fā)魚蝦藻生物毒性檢測方法。“環(huán)保署”指出,利用河川生物魚、蝦、藻類,可檢測放流水急毒污染,有些工廠排放廢水的毒性,只靠檢測儀器檢查不出來,必須靠小魚小蝦來把關。
“環(huán)保署”從1993年起,開始研發(fā)。只要2種不同實驗生物多數死亡,就代表放流水不干凈,必須進一步檢測。
“環(huán)保署”環(huán)境檢驗所代理組長楊喜男說,檢測河川毒性,必須選定1種脊椎生物和1種無脊椎生物。如鯉魚、羅漢魚是脊椎生物、米蝦、水蚤是無脊椎,就必須鯉魚和米蝦搭配,或羅漢魚和水蚤一組;因為不同生物對毒性敏感度不同,分別放在取樣污水中,才不會有漏網之“毒”。
楊喜男指出,急毒檢測魚類(脊椎生物)必須觀察4天、米蝦、水蚤觀察2天,若在稀釋70%放流水中,死亡率超過一半即須進一步檢測化驗,找出水中導致魚蝦死亡原因。至于藻類(月牙藻)則是用來測試慢性毒物反應,96小時觀察生長有無畸形。
“環(huán)保署”表示,為了避免已歷經有毒河川“洗禮”而免疫,所以實驗選擇魚都必須是2、3公分長的小魚,0.5至0.8公分長的喜蝦,水蚤則是24小時內出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http://www.www.bestschotzproductions.com/gtech_pic/images/images/qrcode_for_gh_7f21ccef0be4_430.jpg)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