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清潔垃圾全靠收破爛的
開羅是個有著兩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開羅還沒有建立起現(xiàn)代化的城市垃圾回收體系。但是這個城市每天產生的8000噸生活垃圾和2000噸建筑垃圾卻基本做到了隔天能清理完畢。那么,是誰,每天把這些數(shù)量巨大的垃圾像螞蟻搬家似的運走了呢?
全靠扎巴里人收垃圾
6歲的少年莫門就是一個小小的拾垃圾者,他家住在開羅郊區(qū)的摩卡圖山,這里生活著約5萬扎巴里人。扎巴里是個阿拉伯詞語,意為收垃圾的人。他們原本世代居住在埃及南部地區(qū),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他們攜婦將雛,陸陸續(xù)續(xù)遷移到開羅,在摩卡圖山地區(qū)安頓下來。
由于他們沒有別的謀生技能,勤勞的摩卡圖山人把眼光投向了人們不屑一顧的垃圾回收業(yè)。半個世紀來,他們憑著自己的雙手,慢慢地在這一行業(yè)里站穩(wěn)了腳跟,他們也因此而擁有了這個特有的名字———扎巴里人。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整個大開羅地區(qū)(包括開羅以及周邊的兩個。1/3的垃圾都是靠扎巴里人在回收處理。
他們是怎樣依靠垃圾而生存的呢?首先他們要對垃圾進行分類,再根據(jù)不同類別賣給相關的行業(yè)。每個扎巴里家庭的內部對回收垃圾都有分工,也就是說,不同的家庭成員根據(jù)各自的長處,承擔一兩項具體的工作,形成一條龍流水生產線。比如說,一個扎巴里家庭,也許父親專門負責在外面收集垃圾,母親和女兒負責垃圾運回后的分類工作,兒子也許會負責“外聯(lián)”工作,專門聯(lián)系對外銷售。這種方式是扎巴里人自己摸索出來的,它不僅受到了國際衛(wèi)生組織的贊許,而且印度、菲律賓等國家在垃圾回收方面還紛紛模仿了這種方式。
不過,一些扎巴里人也逐漸擺脫了家庭手工業(yè)作坊式的運作,成立了小型的垃圾回收公司,F(xiàn)在在摩卡圖山地區(qū),經過正式注冊的垃圾回收公司已達到17家,不過它們的規(guī)模都不大,平均每個公司雇有15到20個員工,這些員工也基本都是扎巴里人。
扎巴里人很辛苦
莫門一家就是個典型的扎巴里家庭,這個男孩子告訴記者:他父親是司機,每月掙450埃鎊(約合人民幣700元),媽媽在摩卡圖山的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干活,每月工資是120埃鎊(約合人民幣180元)。莫門的父母生了三兒三女。所以莫門很早就輟學,成了一個小小的拾垃圾者,掙錢貼補家用。
像吉卜賽人那樣,扎巴里人對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們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撿拾垃圾的艱辛中體味著人生的幸福。這些扎巴里人的臉上時常帶著微笑,他們勇敢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對幸福有著強烈的渴望。勤勉的扎巴里人已學會了適應一切惡劣的環(huán)境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據(jù)統(tǒng)計,扎巴里人收集的垃圾中,有80%都得到了再循環(huán)利用,是真正的綠色回收。但是最近幾個月來,他們卻對未來感到了深深地擔憂。
生存將面臨威脅
有一句古諺語:哪里有垃圾,哪里就有黃金。一些外國垃圾回收專業(yè)公司正準備從開羅的垃圾里淘金———經過談判,埃及政府決定將逐步把全國的垃圾回收業(yè)務承包給外國公司。兩家西班牙公司已從今年2月份開始接管開羅東部和西部的垃圾清理業(yè)務,科威特和德國的公司也正在向蘇伊士城和塞得港的垃圾回收行業(yè)進軍,法國公司看中的是亞歷山大市。扎巴里人的這些家庭手工作坊顯然面臨嚴重危機了。
這些外國公司將利用機械清掃開羅所有的街道和公共建筑物,負責清理所有民用、工業(yè)和醫(yī)療垃圾。但是在這些專業(yè)服務的背后,每個開羅市民都必須付給這些公司至少4埃鎊的垃圾清理費。
征收垃圾費用的舉措遭到了城市居區(qū)的強烈反對,因為以前扎巴里人收集垃圾時,居民根本不用支付垃圾清理費。一些人士抨擊說,這些外國垃圾回收公司固然能把整個城市的垃圾百分之百地回收,但是頂多只能把其中20%的垃圾進行再循環(huán)利用,其他80%的垃圾全都深挖填埋,這要占用大量土地和金錢。這還不如扎巴里人的回收方式。
扎巴里人堅決不愿被這些外國公司“招安”,在里面做掙固定工資的“垃圾清理工”。他們派出了代表與政府進行談判,開羅省省長最近已經同意他們參加開羅南部地區(qū)垃圾清理承包合同的競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