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活水”的環(huán)保模式 黃氏“活水”流進農(nóng)村院
這是川西壩子上一個普通的村莊,草葉子上掛著晶瑩的露珠,清澈的走馬河從村莊蜿蜒流過。年屆七十的黃時達背著一個小布包,健步跨進一處院落,好似走進自家庭院。
鑲嵌在錦江邊的活水公園 |
俯瞰活水公園 |
傍晚的錦江美麗動人 |
13年前,他無心插柳,成就了活水公園的世界美名,成都由此多了一張城市名片;13年后,他有意為之,川西農(nóng)村用上了小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tǒng),一個個庭院式的“活水公園”正在農(nóng)戶家中生根開花。
在成都市河流研究會(NGO組織)的幫助下,黃時達作為專家志愿者參與設計建設,在郫縣安龍村建立起60個小型人工濕地,一股“活水”正在從城市流向農(nóng)村,改變著農(nóng)戶們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
活水公園成了孩子的自然課堂
活水公園位于錦江府河畔,整體設計為魚形,寓意人與水、人與自然的關系魚水難分。它以表現(xiàn)水為主題,向人們演示了被污染的水在自然界中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過程,故名“活水”。
自從1998年有了活水公園,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的自然科學老師達鵬福的手中就多了一件“活生生”的教具,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帶著學生到活水公園走一走、看一看,讓學生們親身體驗水的變化過程。10來年過去,他已經(jīng)不記得去了多少次、帶了多少學生。
“每次去了后,孩子們都會說,原來把污水變成清水是這么困難啊。”給達鵬福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名當時四年級的小女生周倚天。時隔近十年,達鵬福還記得周倚天在參觀完活水公園后,寫下了一篇叫《我們都要節(jié)約水》的作文,用稚嫩的話語預言“水資源將是下一個世紀的危機”。“她回家后還讓母親把大容量的抽水馬桶換成了用水量更小的。”達鵬福感慨地說,孩子們也許并不是很明白活水公園里水凈化的具體原理,但卻在他們的心里種下了一顆保護水、節(jié)約水的“種子”。
“我經(jīng)常在學校里看見,一個孩子將半瓶礦泉水扔進垃圾桶后,另外的同學就會不自覺地喊出‘又在浪費水’的抱怨。”這讓已
經(jīng)65歲卻仍然不愿退休的達鵬福覺得,自己的付出很是值得。
無心插柳成就“活水”美名
鳥瞰活水公園,它就是一條魚,水滴狀的魚眼、鱗狀的魚肺、鏈狀的魚鰭,一條活魚躍于府水之濱。一縷縷從“田”里的石縫間頑強地探出頭來的碧草,織成一幅幅流青溢翠的“井”字地毯。還有那咿咿呀呀悠然轉動的水車,仿佛一下子把人帶到那原始古樸的年代……
“活水公園是美國行為藝術家、水保護者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貝西·達蒙女士的創(chuàng)意,我只是做了它的人工濕地水凈化系統(tǒng)。”黃時達說他不敢獨攬全功。
1996年貝西·達蒙來成都的時候,這座城市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府南河綜合整治,疏浚河道、筑堤修壩,并在府南河兩岸規(guī)劃了19個綠地公園,可都沒有一個主題,于是貝西·達蒙提出了“活水”的創(chuàng)意。
成都市環(huán)保局找到黃時達,問他有沒有辦法把府南河水由“濁”變“清”,由“死”變“活”的過程反映出來。黃時達滿口答應“可以寫個東西,簡單地畫了一個圖”。
當時招標的有好幾種方法:光合細菌法、化學處理法,甚至還有人提出把污水處理廠也搬過來?善褪屈S時達簡單畫的一張圖——幾個水塘、數(shù)片植物叢的人工濕地水凈化系統(tǒng),被貝西·達蒙一眼看中。
“植物種在石頭上,施工單位說從來沒有做過,也沒有聽過,要是栽不活算哪個的?”沒人來施工,黃時達只能自己負責。還好,黃時達“運氣比較好,搞出來后就成功了”,而且比想象中還要成功。原本設計每天只處理污水300噸,現(xiàn)在隨著植物的生長,日處理量已經(jīng)翻了一倍,出水常年保持三類水質,并相繼榮獲“優(yōu)秀水岸設計最高獎”、“環(huán)境設計獎”等國際大獎。
如今的活水公園,無論是民間旅游團還是官方考察團,或者是外地新聞記者來到成都,必定會到活水公園去感受獨特的景觀創(chuàng)意,這
座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公園,已經(jīng)成為了成都的一張“名片”。
人工濕地的“鳳凰河”范本
活水公園的成功,催生了成都乃至全國的人工濕地建設,并提供了一個生態(tài)污水處理的樣本,上海夢清園、長春南湖公園、北京奧運村森林公園都相繼建設了人工濕地系統(tǒng)。
而在成都,建設人工濕地系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行之有效的改善水環(huán)境的方式。從1993年開始的府南河綜合整治到2002年的沙河治理,成都在水環(huán)境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水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改造的過程中,建設者也認識到,要使河流水質得到根本的改善,中小河流的治理才是重點。
2006年,成都開始對42條中小河流進行改造,采取哪種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環(huán)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活水公園模式以其生態(tài)與經(jīng)濟的優(yōu)勢成為了首選!而“試驗田”則選擇了42條中小河流中具有代表性的鳳凰河二溝。
起于成都郫縣方碑村的鳳凰河二溝,匯流面積5平方公里,最終匯入沙河。由于鳳凰河二溝在成都三環(huán)路以外,無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所有污水、廢水及地表徑流水都未經(jīng)治理直接排入河道,水質常年處于劣V類,不僅嚴重污染當?shù)丨h(huán)境,還影響了成都市自來水五廠、二廠的取水水源,威脅著成都市民的飲用水安全。
鳳凰河二溝水環(huán)境治理工程“放大”了活水公園這個“模型”,2007年2月底,鳳凰河二溝水環(huán)境治理主體工程完工并開始試運行,被污染的河水通過人工快滲系統(tǒng)進行前置處理后,流入人工濕地。濕地上生長著的各種植物與其植根的砂石層組成一層“過濾網(wǎng)”,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轉化為自身的養(yǎng)分。鳳凰河二溝河水不但得到了凈化,還去除了城北水污染的一大污染源,保證了自來水二廠、五廠取水水質。不僅如此,在該處人工濕地上,受污水“滋養(yǎng)”的各類植物也生長得格外茂盛。
黃氏“活水”流進農(nóng)村院壩
而現(xiàn)在,“活水”模式又有了微縮版本。9月22日,正是秋收季節(jié),金黃的谷粒在院壩中間壘起了小尖,郫縣安龍村的全宗志正在將它們均勻地鋪開,“嘩——嘩——”的木耙聲劃破了鄉(xiāng)間的靜謐。“哎喲,黃老師!”黃時達的突然出現(xiàn),讓全宗志感到有點驚喜。自從去年年底河流研究會在安龍村設計建造了5套家園污水處理系統(tǒng)后,黃時達和當?shù)卮迕窬统闪耸烊恕?/p>
打過招呼,黃時達徑直走到院壩中間,這里有一塊長方形的水池,上面種植了蘆葦、傘草、水葫蘆等植物,好似一個庭院中的花園,“這就是專門為安龍村搞的家園污水人工濕地處理系統(tǒng),和活水公園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不是黃時達自己說,外人絕對不知道這個20來平方米的花園就是傳說中的人工濕地——一個小型的“活水公園”。
這個花園通過地下管道,連接著衛(wèi)生間、廚房和院內(nèi)的洗手池。院子里所有生活污水
通過管道匯集,流入管式沉沙井,然后進入人工濕地植物床,植物床放有過濾作用的大小碎石,種植了蘆葦、姜花、傘草、美人蕉,這些都是根系特別發(fā)達的濕地植物。它們能把水里的有毒物質降解、吸收掉,產(chǎn)生的微生物能吸附在碎石上,為植物提供養(yǎng)分。
“別看現(xiàn)在池子里水色比較黯沉,但舀起來就是清亮的。”黃時達的手里有一份水質監(jiān)測報告,進水的污染濃度比較高,出水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達90%以上,完全能達到國家農(nóng)用灌溉水的排放標準。
現(xiàn)在,安龍村已經(jīng)有60家建起了這套系統(tǒng),還有20戶在排隊等著建。村民們說,污水滲進地下又抽起來吃,受害的肯定是我們自己,我們寧愿把錢花在污水處理上,也不想花錢去看病。
把清水活魚送還自然
“選擇安龍村,并不是這里的污染更集中,而是他們的發(fā)展意識很強,能很好地配合我們。”黃時達說,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里在成都上風上水,走馬河下面就是成都的飲用水源。
1993年起到1997年的府南河綜合治理耗時五年時間,讓成都的城市面貌、周邊市民的居住環(huán)境有了巨大的改善,不可謂不成功。“可府南河水整治前是五類水,整治完成后還是五類水”,這讓參與過府南河綜合整治的專家們開始反思。
數(shù)據(jù)表明,成都市河流的污染60%源于上游農(nóng)村的面源污染,“所以,想要潔凈河流,只控制城里的面源污染是不行的,必須控制上游的面源污染”。
現(xiàn)在,黃時達和河流研究會又準備在安龍村一條灌溉渠與走馬河的交匯處,建一個稍微大一點的人工濕地,進一步控制農(nóng)用灌溉水中的農(nóng)藥殘留進入走馬河。“我覺得這事很有意思,能把安龍村當成一個樣本來打造,最終達到用綠葉鮮花裝飾大地,把清水活魚送還自然的目的。”
黃時達今年已經(jīng)70歲了,但他仍然沒有休息,做了一些人工濕地的設計,甚至這幾年比退休前還忙,“我們搞臟了自己的水,污染了自己的環(huán)境,就要用良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去治理,因為自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就有凈化污水的功能,這就是活水公園的一個理念,也是我的追求。其實就是想證明一個理念:人與自然萬物是能夠和諧相處的。”
活水公園“活水”過程
進入公園,首先看到的是“魚眼”——一口深8米、直徑12米的厭氧沉淀池,通過水泵從府河里抽出的水在這里匯集、由厭氧接觸與生物膜過濾相結合的方法去除大部分懸浮物和部分可溶性的有機物,使部分高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動、植物生長的養(yǎng)分。
河水經(jīng)過初步沉淀后,順出水口流入呈連環(huán)花瓣狀的水流雕塑里,在這里經(jīng)過曝氣充氧,進入下游的兼氧池,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將在兼氧池里得到一定的降解。
兼氧池的水流接下來將進入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流經(jīng)由樹林、蘆葦、蕨類、灌木等組成的植物床和植物塘,經(jīng)過沉淀、吸附、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動植物吸收的過程,最后進入養(yǎng)魚池,此時水流已經(jīng)達到Ⅲ類水標準,清澈干凈,魚兒在其中自在地游弋。
從“死水”到“活水”,中間不加入任何的化學手段,完全模擬水在自然界中的凈化,沉淀池、水雕塑、植物池、植物塘這套人工濕地系統(tǒng)代替了自然界中的池塘、河流、森林……游人從“魚眼”走到養(yǎng)魚池,即可直觀明了地了解水在濕地系統(tǒng)中重獲“新生”的過程,認識濕地的重要性,喚起人們愛護水、保護水的意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