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羊灘的期待:踏上護綠之路 永別萬頃黃沙
核心提示
張家口5座沙漠中,最大的黃羊灘沙漠面積達14.6萬畝,距離北京市直線距離僅138公里。經(jīng)過7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昔日的千里黃沙,如今已是綠樹成行,綠草如茵。然而長久來講,如何探索出一條可持續(xù)的護綠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 |
尋沙
138公里外的北京,也曾感受到這個巨大黃色怪物的“問候”
“看看照片吧,這上面有對黃沙的記錄!”同為記者,姚建明很敏銳地捕捉到了筆者的“失落”——— 8月底,在冀西北這片最大的沙漠上,驅(qū)車轉(zhuǎn)了兩個多小時竟然也沒有見到那黃沙漫漫的景象。
“是呀,這片沙漠已經(jīng)消失了!”姚建明說。
作為宣化縣電視臺的記者,姚建明為黃羊灘上的務林人所感動,他用手中的相機拍了上萬張照片,記錄下了黃羊灘由“黃”而“綠”的每一步變遷。聽著他的講解,翻看著他的照片,筆者的視線也和他一起飄向了過去。
洋河以南,黃羊山以北的這片近萬公頃的土地,曾經(jīng)水草肥美,甚至為唐末名將李克用用作牧馬場。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里綠意盎然的景象逐漸被打破。
北有內(nèi)蒙古高原南部的大面積干旱半干旱草原,西接山西北部及內(nèi)蒙古豐鎮(zhèn)等長城沿線沙漠化發(fā)展區(qū),黃羊灘實際上已處于沙漠的半圓形包圍之中,西北風挾帶著強大的風沙流,和黃羊灘東南方海拔近1700米的黃羊山遭遇,沙塵散落,日積月累,堆積起了數(shù)十個流動沙丘,成為沙漠的主要沙源。
“人禍”更是直接加劇了這片土地的沙漠化。灘內(nèi)曾有4個村莊,周邊有9個村莊,生活在此間的數(shù)千村民,向黃羊灘要糧食、要飼料、要燃料,就在不知不覺間,黃沙悄悄奪走了良田。
“你看,這是人們在開荒,自建國初始,農(nóng)民開一塊地種幾年,土壤肥力一下降就廢掉,任它那么裸露著,轉(zhuǎn)身又重新再開一塊;這是山羊,號稱帶著‘四把鐵錘一對鐮刀’,對草地破壞極大,草根要刨出來,樹皮也不放過;這是灘內(nèi)建起炮兵靶場后,人們找到的新生財之道,牛拉著裝有吸鐵石的犁,翻遍土地尋找炮彈碎片……”姚建明指著照片說。
終于,黃沙逐漸接管了這片土地。樹沒了,草也沒了,幾十道大沙梁如同黃色的怪物,一年年地向前推進。灘內(nèi)4個村莊搬走了,周邊也開始受到侵蝕,甚至138公里之外的北京,也感受到了這個巨大黃色怪物的“問候”。
據(jù)有關部門測算,黃羊灘每年被大風刮走的表層沙塵約2.57萬噸,每到冬春季節(jié)黃沙隨風起舞,順著洋河河川直奔京城;夏秋季節(jié)則有約65萬噸泥沙隨洪水流入北京的重要水源地官廳水庫。宣化縣國營林場場長李澍貴就讀哈爾濱林業(yè)大學時,課堂上,老師曾不客氣地說:“經(jīng)過化驗,天安門城樓上的沙子就來自你們張家口的黃羊灘。”“那時候,天空和大地都是黃的,”肆虐的風沙也給林場老工人史建青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大風一起,地里剛長出來的小苗就讓沙子給埋了,下風口的河南坊村,路都給堵了,得用推土機推開。”
史建青出生在黃羊灘周邊的趙家窯村,20歲起,來到位于黃羊灘內(nèi)的林場工作,如今已干了30年,他說,眼看著漫漫黃沙卻沒錢治理才是自己心中多年來的最痛。
據(jù)介紹,自上個世紀70年代黃羊灘就開始治沙,但年年植樹不見樹。1986年啟動環(huán)首都綠化工程,國家撥給沙化區(qū)1畝地10元經(jīng)費;后來“京津風沙源”工程規(guī)定每畝地人工造林補助50元……然而1棵樹苗價格在2-2.5元,1畝地要種四五十棵,補貼不過是杯水車薪。
即使如此,年年還要考核治沙成果,報表上寫的是綠化成千上萬畝,到實地看還是黃乎乎一片,“上面也知道資金不足,沒人太較真。”但就在2000年,北京遭遇了罕見的13次沙塵暴,黃羊灘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治沙
一種“企業(yè)+基金會+政府”三位一體的治沙模式誕生了
“中信投入的1300多萬元中,有一大部分是員工捐款,我們每年都要請審計部門對這筆錢進行審計,”莫德厚說。
作為中信集團派駐宣化縣的掛職副縣長,莫德厚主管黃羊灘治沙造林工作,并負責監(jiān)督資金的使用。這位中信集團辦公廳社會專項工作辦處長,首次出現(xiàn)在治沙一線。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中信集團就啟動了“綠色工程”,先后在河南等地,變綠了從幾十畝到幾百畝面積不等的禿山荒地。2000年,沙塵暴頻頻襲擊北京,公司希望能找一個更大規(guī)模的治沙項目。著名公益人士、“綠化老人”單昭祥向時任中信集團董事長的王軍推薦了黃羊灘。
當年,一支由中信集團多位高管組成的考察團5次拜訪黃羊灘。2001年2月16日,在中信公司總部京城大廈,中信集團、宣化縣政府、北京綠化基金會啟動了“中信黃羊灘治沙綠色工程”,簽署的協(xié)議中規(guī)定:中信提供資金,地方政府配套建設基礎設施,北京綠化基金會負責技術支持,從2001年至2003年,由中信投資500多萬元造林1萬畝。
據(jù)了解,這種以合同形式來確定公益事業(yè)中各方的義務,當時在國內(nèi)還是首創(chuàng)。合同甚至規(guī)定,綠化過程中在任何情況下移除灘內(nèi)的一草一木都需三方同意。自此,一種“企業(yè)+基金會+政府”三位一體的治沙模式誕生了。這種被宣化縣林業(yè)局長周貴亮稱為“黃羊灘三結(jié)義”治沙模式日后顯現(xiàn)出了其強大生命力。
《禁牧令》首先出現(xiàn)在各個村口,牛羊被“請”出了黃羊灘。聽說有人投入這么多錢來栽樹,黃羊灘內(nèi)留守的30多名林場工人一下來了精神,很快投入到造林大戰(zhàn)之中。人手不夠,周邊村民也紛紛加入進來。
然而造林難度遠遠超乎了想象,造林隊常常“就著沙子吃饅頭”,甚至有民謠形容他們“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走近一看是林業(yè)站的。”
當時恰逢連續(xù)5年的大旱,黃羊灘干得冒煙。造林隊種下了18800棵楊樹,由于地表溫度達65攝氏度以上,靠近地表的樹干幾乎烤焦。中信集團高層著急,“老莫,樹都快旱死了,你怎么交代?”莫德厚更急,恨不得汗珠子都變成雨水灑在樹下。后來工人們想出了辦法,給每棵樹包上白紙?zhí),防止灼傷。樹沒事了,勞動量卻成倍增加,澆一次水就要重包一次紙?zhí)祝斈暌还矟擦?次水,同樣的動作就8次重復在18800棵小樹上。單昭祥來考察,看到此景,激動得彎下腰撫摸著白紙?zhí)渍f:“養(yǎng)個娃娃也不過如此啊。”
經(jīng)過規(guī)劃,“堵口子、劃格子、搭架子、蓋被子”的具體治理模式開始啟動,首先在上風口沿河建起了4公里長的防護林帶,阻擋風沙;再根據(jù)沙地風蝕狀況整體布局,劃成格子分區(qū)域先易后難實施針對性治理,然后在工程區(qū)內(nèi)通過栽植喬、灌木搭成林網(wǎng)骨架,中間地帶撒播灌木和草籽,達到植被全面覆蓋。
一時間,黃羊灘熱鬧了起來。宣化縣全縣機關干部每年都要前來義務植樹,最多一次有3000多人,政府也把各項資金向這里傾斜,配套打了4眼機井,鋪設了50多公里管道,修了30多公里路。
包括德國德累斯頓大學在內(nèi)的28家科研單位和企業(yè),也前來進行沙漠治理試驗,其中絕大多數(shù)取得了成功,生態(tài)墊、固體水、營養(yǎng)袋、活沙障等一系列先進治沙產(chǎn)品和技術紛紛落戶這里。
過去粗放的綠化方式被摒棄,營養(yǎng)袋和貼壁深栽技術得到推廣;春秋季固定造林的常規(guī)也被打破,一旦天氣預報說要下雨,這里就像突然迎來了節(jié)日,哪怕半夜三更,工人們都要爬起來突擊造林。
“中信集團存在一天,綠色工程就要持續(xù)下去。”2002年9月,王軍來到黃羊灘,看到這里郁郁蔥蔥的景象,他感慨道,中信投了3000多萬元做公益事業(yè),效果并不顯著,但在黃羊灘投入資金不到300萬元,就達到這個程度,真不容易。此后,中信集團又追加600萬元資金,啟動了第二期工程。截至今年4月,中信集團投入1300萬元,宣化縣投入300多萬元,高標準造林2萬畝。
黃羊灘綠了,加之當?shù)伛v軍多年的努力,以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所造的林地,黃羊灘已經(jīng)有7萬多畝土地披上了綠裝。
護綠
“如果放進去200頭牛,1年就能讓黃羊灘倒退回10年前”
樹栽起來了,莫德厚眉頭卻蹙緊了?焖倩謴推饋淼闹脖粚笃诠茏o提出了新問題,旱情、火災、病蟲害……幾乎每一樣都在考驗著這片初生的林地。
“年降水量350毫米,蒸發(fā)量卻達2000毫米,不用刮
大風,僅二三級微風,這里的空氣濕度就會下降30%左右。”
黃羊灘太旱了,穿行在叢林中,不時能發(fā)現(xiàn)有些樹木的葉子已經(jīng)打卷,地上的小草也曬得奄奄一息。莫德厚最怕的還是失火,黃羊灘現(xiàn) 在 已 經(jīng) 樹 連草,草連樹。這么旱的天氣,一旦失火,動輒就會毀掉幾十畝、上百畝的林地。這里通外界有 8個出入口,年要上 2次墳,附近還有 部 隊 打靶,再加上有人喜歡點野火,這些都可能使林地遭受滅頂之災。
俗話說造林是“三分造七分管”,莫德厚卻將他演化成“三季造林、四季防火”,采取割草、翻耕等措施進行防火隔離帶作業(yè),并初步組建了防火隊伍,但僅靠林場的38名員工管護7萬多畝的林地,還是有些力不從心。
莫德厚擔心的還有“斷炊”的問題。他說,因為中信集團治理黃羊灘的資金大都來自職工捐款,最初規(guī)劃的目標是使黃羊灘全部變綠,但從目前繁重的管護任務來看,暫時不考慮開展第三期造林工程。
即便如此,林場每年的基本經(jīng)營經(jīng)費用需要近70萬元,來自各級部門和行業(yè)的視察活動逐年增多,國內(nèi)外科研單位來往頻繁,還要有不同形式的義務植樹活 動等,由此產(chǎn)生的接待費用每年也在15萬元左右,資金壓力凸顯。
中信集團高層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開始規(guī)劃變輸血為造血,以維護林地的長久管護。在洋河水庫南岸,一個特種養(yǎng)殖基地已率先建成,幾匹汗血寶馬成為此間的尊寵;近千只山雞、野鴨也紛紛入住;幾十頭特種野豬也找到繁育場所……黃羊灘的養(yǎng)殖業(yè)初見端倪。
與此同時,一家新公司也將于9月底在此掛牌,由宣化縣政府和中信集團共同成立的這家新公司,將負責管護好這2萬畝林地,開展特色養(yǎng)殖,開發(fā)生態(tài)旅游等。莫德厚介紹,中信高層已經(jīng)承諾,新公司的利潤集團將分文不取,全部用作林地 的管護和后續(x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
莫德厚的思慮在傳遞,老工人史建青眼中,守護這綠色任重而道遠。他說,“你別看栽樹費了好大勁,要是破壞它很容易,放進去200頭牛,1年就能讓黃羊灘倒退到10年前。”8月27日,一場雨過后,老史正帶著一幫村民在一面山坡上補植樹木。“好不容易落雨了,得抓緊點。”他愛惜地把草往兩邊撥了撥,小心翼翼地將手中的樹苗放進沙坑里。他身后的村民們,也正小心地用擔架抬著樹苗,把這“綠色的希望”從坡底栽向山坡更高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http://www.www.bestschotzproductions.com/gtech_pic/images/images/qrcode_for_gh_7f21ccef0be4_430.jpg)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