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走向“綠色之城”的坎坷之路
迪倫·路易斯安和凱瑟琳o馬丁娜茲在溫莎臺地自家菜園里堆肥,自己種菜面臨爛菜箱里生蛆的麻煩。
據《紐約時報》報道,最近,家住美國布魯克林溫莎臺地(Windsor Terrace)的凱瑟琳·馬丁娜茲(Kathryn Martinez),想為環(huán)保做點好事,卻招惹了麻煩。她和未婚夫為減少食品的購買,就在自家后院開辟了一個菜園子。由于擔心采摘地里的生菜太早,他們猶豫了,于是先把菜留在地里。然而等到再想采的時候,生菜卻都爛掉了。
她們還弄了個肥料堆,以便循環(huán)利用垃圾。她們把垃圾扔進廚房的一個大垃圾箱里,幾天清理一次。不巧遇上熱浪天氣,垃圾肥料擱的時間稍微久了些;于是當馬丁娜茲再次打開垃圾箱時,里面滿是蛆蟲。“太倒霉了!”她抱怨道。
在紐約市,從屋頂到廚房再到后花園,市民們正展開大大小小的行動,努力把紐約建成綠色之城。然而,除了一些相對容易的改變——比如乘坐公共交通、改用節(jié)能燈、循環(huán)使用購物袋——其他頗具創(chuàng)新和探索精神的努力,有時卻適得其反,招徠不少麻煩。
巴特·珀特恩茲(Bart Potenza)想盡千方百計,打造他在紐約上東區(qū)的素食餐館“燭光咖啡”,使其成為環(huán)保餐館,卻沒料到會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
幾年前,餐館開始使用可降解的玉米杯(玉米中提取聚乳酸制成)盛外賣。然而,第一批玉米杯就有負眾望。顧客們打電話到餐館,抱怨玉米杯化掉了,或抱怨杯子在袋子里破成幾半。當時餐館不得不免費把食物送給那些顧客。
珀特恩茲過去常用環(huán)衛(wèi)公司取垃圾的桶堆肥。但沒過多久,垃圾桶便開始遭人偷竊。幾次遭劫后,垃圾桶一個不剩。
另外,餐館使用的吸管是用甘蔗渣制成,比一般的塑料吸管要窄。有顧客就抱怨說用這種吸管令她頭疼。珀特恩茲只得委婉地建議顧客們直接飲用杯里的飲品。他表示:“環(huán)保是需要勇氣的。”
安東尼·里斯卡多(Anthony Risicato)和克里斯汀·庫克(Christine Cook)想把他們在哈林區(qū)(Harlem)的房子翻修下,變成綠色環(huán)保房:在屋頂裝上太陽能電池板供熱水,安裝地板輻射供暖系統(tǒng)保證冬季供暖。同時他們想讓房子基本保持原樣,盡量省裝修材料。然而,他們后來發(fā)現很難找到不改變他們裝修計劃的承包商。
安東尼·里斯卡多想翻修他在哈林區(qū)褐砂石的房子,不僅將其變得更加節(jié)能;還想盡可能少用新材料,保持原樣。他發(fā)現很難找到承包商。
勒達·梅瑞狄斯(Leda Meredith)住在布魯克林公園坡地區(qū)(Park Slope),是一位舞蹈教師。一年前,她開始只購買離家250里之內出產的食品。為了冬天不餓到自己,于是買了罐裝容器,脫水器和發(fā)酵器。頭兩回她試著風干一些食品,結果不是霉黃瓜、爛南瓜,就是超級難吃的食物。但經過幾次操練后,她就成了罐裝食品專家了。不過,在食品儲存量上面她還是拿不準。
住在布魯克林公園坡地區(qū)的勒達·梅瑞狄斯,偏好當地產的食品,于是她學著儲存起來,但不久卻發(fā)現家里已經沒有足夠空間。
梅瑞狄斯說:“我不能總想著食物只能放在廚房里。任何一個空間都可能成為儲藏室。我的書都從書架上撤了下來,我的壁櫥里到處掛著香草料。”
不僅如此,梅瑞狄斯的床下還塞滿了番茄罐。最近,她出版了一本手冊,名叫《植物、芭蕾和烹調ABC:食譜回憶錄》。
當然,除了個人,一些公司企業(yè)也在綠色創(chuàng)新之路上遇到麻煩!都~約時報》總部大樓有一個陶瓷棒屏幕,專門用來散射自然光達到發(fā)光效果,從而減少能源消耗,同時還可以保持大樓的涼爽?墒呛髞磉@些陶瓷棒還被當作他用:有三個人用它們來攀援大樓!都~約時報》此后不得不拆掉一些陶瓷棒。
再困難這些環(huán)保倡導者還是決定堅持下去。馬丁娜茲重新種了她的生菜園。她表示不再怕麻煩了。里斯卡多正為一些水箱估價,用它們來接雨水建成雨水灌溉系統(tǒng)。燭光咖啡餐廳也找到了更耐用的杯子。珀特恩茲說道:“我們是些頑固的家伙,要戰(zhàn)斗到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