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沉淀—微濾法處理電池生產(chǎn)廢水
工藝流程見圖1。
反應器為有機玻璃柱,高為1.50m,內(nèi)徑為0.10m,內(nèi)設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控制探針,有效容積為10.2L,每周期處理水量為3.2L。反應器底部裝有排泥閥和穿孔曝氣管。膜組件為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纖維微濾膜組件,平均膜孔徑為0.22μm,膜表面積為0.72m2,新膜的比通量為42.1L/(h.m2.10kPa)。具體運行參數(shù)見表1。
裝置的運行由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控制:進水1min、反應8min、出水8min、停2min、出水8min、停2min、出水5min(工作周期為34min)。原水經(jīng)提升泵進入膜反應器,到達高水位時結束進水,投藥泵與提升泵同步啟動(加入堿),在進水結束前完成藥劑投加。反應8min后開始間歇出水,當?shù)竭_低水位時停止出水,提升泵與加藥泵啟動,開始下一個周期。試驗中采用間歇出水和連續(xù)曝氣是為了減緩膜污染。
1.2 分析項目及方法
總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pH值:pHS-3C型精密pH計;濁度:GDS-3B光電式濁度儀;總鐵: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MLSS:重量法;SO2-4、Cl-、NO-3:離子色譜法;剩余污泥:D/Max-2500X射線分析儀。
1.3 原水水質(zhì)
以某鉛蓄電池廠的車間廢水為原水,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鉛和鐵離子,同時還含有少量懸浮物和油類。該水的pH值在1~2之間,總鉛濃度為2.2~7.0mg/L,總鐵濃度為3.1~7.5mg/L,SO2-4濃度為150~4000mg/L。
2 結果與討論
在試驗裝置正式運行之前首先進行燒杯試驗(確定反應的最佳pH值):取原水100mL,加入沉淀劑(NaOH或CaO)并同時進行磁力攪拌,調(diào)節(jié)混合液的pH值在不同范圍內(nèi),反應相同時間后用孔徑為0.22μm的平板微濾膜抽濾,檢測出水中的總鉛濃度。結果表明,當混合液的pH值在6~10時鉛能得到很好的去除,其中當混合液pH值>7時對總鉛的去除率>99%。綜合考慮,確定反應的較佳pH值為7~9。試驗分兩階段運行,第一階段以NaOH為沉淀劑,共運行42d,平均12個周期/d,處理水量為1596.8L,產(chǎn)生剩余污泥約1.28L,濃縮倍率為1247.5;第二階段以CaO為沉淀劑,共運行43d,平均10個周期/d,處理水量為1401.6L,剩余污泥量為1.6L,濃縮倍率為876。
2.1 出水總鉛濃度與出水pH值的關系
出水pH值與總鉛濃度的關系如圖2所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nèi)容,請點擊下載 041501.caj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wǎng)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