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研究進展
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工藝以其獨特的技術優(yōu)勢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并發(fā)展了以厭氧膨脹顆粒污泥床、內循環(huán)式厭氧反應器、厭氧上流污泥未過濾器和厭氧序批式問歇反應器等為代表的第三代新型高效厭氧反應器.本文綜述了這些厭氧反應器的形成、結構、工作原理以及典型應用,比較了這些系統(tǒng)的運行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最后展望了該研究領域的發(fā)展及這些系統(tǒng)的應用前景.
內循環(huán)式厭氧反應器(Internal Circulation,簡稱IC)是由荷蘭Paques公司[15]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UASB反應器的基礎上開發(fā)成功的高效厭氧反應器,并在1986年以后迅速把該項技術應用于生產(chǎn)中.由于這是一項重大的技術發(fā)明,發(fā)明者作了嚴格的技術保密,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在有關雜志上見到IC反應器的研究報道.
IC反應器實際上是由底部和上部兩個UASB反應器串聯(lián)疊加而成,包括4個不同的功能單元:混合部分、膨脹床部分、精處理部分和回流部分,反應器具有兩個三相分離器,使生物量得到有效滯留:一級(底部)分離器分離沼氣和,二級分離器(上部)分離顆粒污泥和水.因大部分沼氣已在一級分離器中得到分離,精處理部分內部兒乎不存在紊動,因此二級分離器不受高氣體流速的影響,能有效分離出水中的顆粒污泥.進水和循環(huán)回流的泥水在膨脹床部分充分混合,使進水得到稀釋和調節(jié),并在此形成致密的厭氧污泥膨脹床.
IC反應器內循環(huán)的結果使膨脹床部分不僅具有很高的生物量,很長的污泥停留時問,并具有很高的液體上升流速,使該部分內的顆粒污泥完全達到流化狀態(tài),大大增加了反應器內的傳質效率,使生化反應速率明顯提高,從而大大提高了反應器去除有機物的能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新型高效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研究進展.rar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wǎng)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