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
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由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公司負責建設,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上海市隧道工程設計研究院和上海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等單位設計,上海市市政一、二公司、基礎公司、中國通用機械公司、隧道公司、上海機械進出口公司、上海機電設備成套公司、寶鋼冶金建設公司等單位施工。
70年代末隨著工農業(yè)的發(fā)展,排入蘇州河的污水日益增多,使其污染程度日益嚴重,常年黑臭,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和上海的發(fā)展,在1983年為爭取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上海市政府與世界銀行及澳大利亞政府發(fā)展援助局共同就上海市污水治理進行聯合研究,提出了戰(zhàn)略研究報告,經市府批準后,組織實施一期工程。
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服務面積70.57 km2,服務人口255萬人。設計平均旱流污水量140萬m3/d,雨天設計流量44.9 m3/s,具體實施時在外高橋排放的高位井再接納浦東外高橋地區(qū)的污水30萬m3/d。工程總投資人民幣16億元,其中世界銀行貸款1.45億美元,其它為地方配套資金,工程于1988年8月25日正式開工,1993年12月29日建成通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明顯改善了蘇州河水質,有效地抑制蘇州河水質繼續(xù)惡化,基本改變了蘇州河終年黑臭面貌,有機污染物濃度逐年降低,溶解氧有所提高,為蘇州河整治,使蘇州河成為娛樂、景觀河道提供了條件。
工程設計內容包括:44個排水系統的截流設施及老泵站改造;13個連接管系統,全長20.48km;截流總管,全長33.39 km;彭越浦泵站40 m3/s;預處理廠140萬m3/d;出口泵站44.9 m3/s;排放口工程;控制系統。
工程特點有:(1) 總管走向合理,盡可能地減少拆遷量;(2) 充分利用原有排水設施,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截流方法;(3) 盡可能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引進國外新型設備及技術;(4) 根據財力,采用集中外排方案,利用長江大水體的稀釋擴散能力。
新技術應用包括:(1) 彭越浦泵站采用管道進水,不設濕井,避免了合流污水在濕井中污物沉積,而造成清理困難。(2) 2臺主泵采用了變頻調速的大型蝸殼離心泵,以適應輸送合流制系統截流污水流量,揚程的變化。(3) 彭越浦泵站采用主泵房、出水高位井合一的構筑物,下部結構采用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方法。(4) 預處理廠采用粗、細格柵,至沉砂池以去除砂粒及飄浮物,結構特點是體積大,平面形狀復雜,底板高低錯落,結構設計采用薄壁結構,設縫既滿足工藝要求,又考慮溫度變化及沉降差。(5) 出口泵站在前池設底坎,進水槽進口處設消渦板,改善前池流態(tài),提高泵站效率。(6) 總管采用雙孔箱涵以適應流量變化,使操作靈活,且按不同水壓力分別配筋,節(jié)省投資。(7) 浦西截流系統根據各泵站情況,采用不同的截流方法,泵前截、泵截、泵后截等以達到工程要求。
工程效益:(1) 44個排水系統的52座泵站的截流達到設計要求,目前旱天收集污水量已達到設計流量。(2) 蘇州河水質有較明顯的改善,黑臭基本消除,DO在各河段均有所提高,BOD5、COD、NH3-N均有所下降。(3) 對長江本底水質,環(huán)保部門經測定認為無明顯變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